上海老市府大楼(原工部局大楼),始建于1914年,竣工于1922年,曾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大楼。1949年上海解放,这里升起了上海市第一面五星红旗,并继而成为新中国上海市政府大楼,直至1956年,留下了新中国上海市第一任市长陈毅同志的工作身影。之后,市政府部分委办局仍留在此处办公。1989年被列为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和市文物保护单位。 上海老市府大楼是黄浦区160街坊项目的核心建筑,根据最初的设计,该楼应该是沿汉口路、江西中路、福州路和河南中路的围合庭院建筑,但在1922年竣工投入使用时,河南中路一侧及福州路转角处的一段并没有完成建设,留了一个L形的缺口,在之后的一百年里,一直处于半围合状态。上海建工二建集团项目负责人孙承说,团队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本着“修旧如故,重现风貌”的宗旨,设计施工。 但是,大楼已有百年历史,如何在施工过程中保护好老建筑,让新老建筑稳稳地“合体”?孙承介绍,在对已有老建筑进行加固的同时,他们还重新对老建筑各层进行标高测量,同时,为了满足新建建筑在实际使用中的需求,新建建筑1到4层按使用功能设计层高,实现了新老建筑间通过踏步实现连接。 围合前 围合后 与此同时,想要实现座围合庭院的设计理念,也并非易事。由于建筑年份较早,老楼是砌体结构,而新建的是钢结构。为了实现新老建筑的贴建,且不破坏老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在连接部位设置了变形缝,室内部分设置网络地板伸缩缝覆盖,屋面为了保证景观效果,通过建筑面借平,连接处通过统一设计风貌保持整体一致。 合围工程让这座百年历史建筑作别“遗憾”,预计今年底,老市政府大楼将基本完成建设,重现风貌、重塑功能,以更加闪亮的面貌回归,成为外滩地区城市更新的新标杆。外滩投资集团副总裁、外滩老建筑公司总经理朱亦锋说,城市是个有机体生命体,应该不断更新以焕发生机,对于老市府大楼,“在重现风貌的同时我们还要重塑她的功能,建成后的老市府大楼地上面积42000平方米,70%将用于办公,30%将是文化和配套商业,同时还有三层地下室,拥有近300个车位,围合庭院广场将是一个公共空间,对市民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