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工地君来到位于黄浦区160街坊保护性综合改造项目内的“小红楼”,这栋重达3800吨的历史保护建筑,正由东向西通过12条平移滑道,逐步迁回百年前的原位。整个过程预计最快将于7月8日完成。 这是目前上海面积最大、重量最重的砌体结构平移工程。本次的平移回迁采用了顶推法,PLC液压同步控制系统进行顶推,全程在精密的控制中进行。 此地曾是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大楼,之后更成为新中国上海市政府大楼。在160街坊项目整体规划中,“小红楼”作为历史保留建筑采用外墙修缮、内部换胆——即需将“小红楼”平移至基坑临时栈桥上方,待原址地下结构施工完成后再平移归位。 “小红楼”于2020年12月完成迁出,便于地下空间开发,又于今年7月初完成迁回,“小红楼”共经历两次平移。 上海建工二建集团项目负责人周善介绍,“第一次平移历时十余天,我们经过精密的测量和计算,采用变截面托换技术、抬梁交叉托换技术、空间加固技术和全自动实时监控技术4大技术进行攻关。在“小红楼”的底部设置滑轨,采用PLC液压同步控制系统进行顶推,将场外预制钢筒混凝土滑脚用作移动装置,团队成员全方面配合,成功完成任务。” 这次的回迁,为完整呈现“小红楼”的历史风貌,在实施前,还有一个顶升阶段,即在上底盘、下托盘之间设置114个200吨顶升千斤顶,经过9个顶升行程后,在中间位置整体顶升0.90米。随后从今年6月30日启动迁移,预计最快于7月8日完成。 要在“小红楼”这个保护建筑下打开城市开放空间,项目部需要克服许多技术难题。它的基础埋深浅、墙体厚、外立面保护部位多,且紧邻轨交10号线隧道和其他重要市政管线,不仅要兼顾整体施工和老建筑的修缮保护,还要严密监控对地下构筑物的影响,做好对保护建筑的基础托换技术和基坑变形进行控制,更要保障“小红楼”上方大体量钢结构吊装和连接技术必须保障历史建筑安全无损。
黄浦区160街坊保护性综合改造项目位于“江西中路-福州路-河南中路-汉口路”合围,街坊内核心建筑为A楼“百年老市府大楼”与B楼“小红楼”。由上海地产集团下属世博土地控股公司、黄浦区属外滩投资开发集团合资的外滩老建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建设,由上海建工二建集团施工总承包。 B楼“小红楼”于二十世纪初期建成,为4层砖木结构清水红砖维多利亚式建筑,建筑面积约210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布局,顶为红瓦,俗称“小红楼”,曾先后作为公共租界工部局卫生处办公楼、救火处消防员宿舍楼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