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新闻 媒体聚焦

劳动报: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记上海建工二建集团副总工程师汪思满

2019-09-04

摘要: “有口皆碑”的阿满,正是上海建工二建集团副总工程师、第二工程公司党委委员、总工程师汪思满。


师父说:“有人是水晶,时不时会有闪光点;阿满是玉石,始终透着温润恒定的光芒。”


师弟说:“大师兄有大智慧,三言两语便能点透问题的关键。”


领导说:“阿满对技术的追求心无旁骛、锲而不舍。”


同事说:“阿满一直在身边,遇到难题,随时随刻会想到他,随时实地能找到他。”


朋友说:“阿满是个纯粹的人,不浮华、不躁动、不张扬……”


这位“有口皆碑”的阿满,正是上海建工二建集团副总工程师、第二工程公司党委委员、总工程师汪思满。


作为一位从一线走出来的“建工人”,工作多年来,汪思满在基层岗位上不断磨炼,逐渐成为技术骨干和领军人物。他走南闯北,用脚步丈量着每一座城市的脉搏,用技术创新为企业助力,同时,用奋斗的力量感染身边所有人。


近日,记者走近汪思满,跟着他永不停歇的脚步,倾听他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


误打误撞入对行


叩开汪思满办公室的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堆满专业书籍材料的办公桌,一位戴着眼镜、正在伏案书写的学者样男子抬起头,微笑着起身迎接……或许是听过许多关于汪思满的描述,记者生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从毕业聊到现在,从工作聊到生活,他言语间透露的温和与坚定,有着一种内敛于心的智慧,更是一种“破土而出”的不凡。


“没大家说的那么夸张。”汪思满听到这些评价,脸上露出些许诧异,透出谦逊态度。他认为自己做的这些事几乎是性格使然:“可能是心无旁骛吧。对我来说,既然做了这一行,就想把这个事情认真踏实地一直做下去。”


“我大学原来报的是机电系,结果被调剂到了土木工程系。”谈起在浙江大学的求学时代,那次调剂对汪思满来说是与建筑行业缘分的起点。似乎是冥冥之中的选择,让他放弃了合肥建委和杭州多家企业提供的工作机会,接下了二建集团向他抛出的橄榄枝。


这根橄榄枝汪思满一接就23年。从1995年进入二建,汪思满先后参与过市百一店六合路商业大楼、虹口足球场、F1国际赛车场、外滩通道、虹桥交通枢纽、昆山中环、武汉恒隆广场等耳熟能详的项目。


从工地上摸爬滚打的技术员汪思满,已成长为二建集团副总工、第二工程公司总工程师。一声亲切的“阿满”,是大家对他的爱称,也是对他专业技术的高度认可。“我的很多同学没有机会参与这么多重大工程,现在想来,我觉得当初选择来二建无比正确。”



做技术没有捷径


“做技术必须心怀敬畏之心。”汪思满一直说,技术没有捷径,一切都是经验的积累,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对于技术工作,汪思满不太提口号,“因为技术工作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该怎么做就得怎么做,吹嘘没用。”技术风险是最大的风险,技术人员必须守住底线,不能有侥幸心理,不能有丝毫懈怠。


“做技术要沉下心、不浮躁。”对于现在很多年轻人浮躁的心态,汪思满说,不要怕事情多、事情杂,要摆正心态,把它看成对自己的一种考验、一种挑战。“做技术一定要有抗压能力”,他坦言,自己经常会“压榨”青年员工,但项目结束后他们自己也感觉成长不少,下次再做就会觉得很轻松。


“创新必须要做好基础工作。”提及技术创新,汪思满笑着说,创新不是放在嘴上的。在他看来,要想创新,打好基础是必须的。“做技术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只有脉络清晰了才能有创新,只有融会贯通了才知道怎么突破。”


技术的本源在工地


“坐在办公室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汪思满一直说,技术是做出来的,不是在办公室空想出来的。一个电话立马到位的汪思满,被人们称为工地上的“及时雨”。哪里有疑难杂症,哪里有技术风险,就能看到汪思满的身影。在多个工程重大风险点位的施工过程中,他始终冲在第一线。只要有阿满在,大家心就很定。


“白天跑工地,晚上理思路。”在大家眼中,汪思满已经是教授级高工,上海建交委科技委专家,在技术上的造诣已经很深了。但晚上到家,他还是会回顾白天施工现场的情况,脑海里把手头上的工程都过一遍,理顺接下来的工作思路。


“技术干部要做专家也要做杂家。”汪思满一直说,做技术要有系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要深入现场,对工程有深刻的理解,拿到图纸脑海里马上就能反映出现场的工况。项目管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干部还要是个杂家,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技术管理与经济效益、质量进度、安全文明等方面的辩证关系。



亦师亦友亦如兄


谈起青年,汪思满也回忆起自己刚来上海的时候。“一开始是有种漂泊感的,但二建融洽的氛围和师徒带教的传统让我很快度过了这段时期。”聊起二建大家庭和自己的师父江逢潮,汪思满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言语间充满了感情。“比起师父,他更像我的父亲。”汪思满说。来上海的第一个中秋节,汪思满本以为会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孤单,却没想到师父请他去家中过节。“那天聊的有些晚了,师父就让我住家里,第二天一起去工地。”汪思满说,他遇到了一位好师父,就连婚礼都是师父帮忙筹备的。


二建的传统和师父的一言一行影响了汪思满,他也成了青年的良师益友。他经常和二建的青年职工们交流,做技术要时刻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样才做得好。“好的技术方案是反复演算出来的,这是一个在不断自我否定中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学校学的和你在施工现场学的是不一样的东西,很多东西还是要从实践中来。工地上一些老师傅具有丰富的现场经验,对我们做技术的人而言是宝贵的财富。”


“和阿满聊天有种家人般亲切的感觉。”二建集团的青年职工说,汪思满很照顾他们,不仅是工作中的言传身教和悉心指导,在其他方面,阿满也给了他们很多的帮助。“我们都很乐意在工作之余和阿满聊一聊”,他的阅历和经验总能让你平静下来,有一种带人前行的力量。


汪思满,就像是听从心声、不断探索的行者,他说:“我现在,就是用一辈子时间去做好一件事情,把这件事情做到极致,精益求精。”


【人物简介】

汪思满,

男,1971年9月出生,1995年7月参加工作,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系建筑工程专业,上海市建筑学会会员。


获得奖项:

1998年荣获“建工集团总公司先进科技工作者”

2001年荣获“中共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优秀党员”

2005年荣获“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

2006年荣获“第十五届上海建工集团十大杰出青年——期望奖”

2013年荣获上海建工二建集团有限公司“突出贡献奖”称号

2017年荣获“2016年度上海建工科技创新贡献奖”